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将工作与生活交织在一起,其传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肆意发布吐槽可能成为职场“地雷”。当加微信好友成为人际交往的“规定动作”,作为社交平台,朋友圈到底是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的界限也愈发模糊。
下面就给您举几个例子吧——
近年来,因在朋友圈对同事、单位出言不逊而引发的法律诉讼并不罕见。2014年,市民盖某在离职后,因工作期间对同事于某心怀不满,而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里发帖,称“人至贱则无敌……”并谩骂于某。
得知此事的于某请求法院判令盖某停止名誉侵权,发布公开赔礼道歉帖3个月,赔偿精神损失2000元。最终,法院审理认为,盖某的行为侵犯了于某的名誉权,判令其在微信朋友圈中刊登向于某的道歉函,刊登天数不得少于10天,并在判决生效后七日内赔偿于某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
家庭琐事困扰,李女士曾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表达当时心情的文字,“躺在床上,扪心自问,自认坚强,不知还能坚持多久……人在做,天在看!”怎料被同是微信“好友”的公司老板看到,并接连评论:“如果一份工作让人如此悲伤,不做也罢!”“你把我置于何地?周扒皮?刽子手?这是公众平台,请所有员工自律”。
尽管随后李女士忙在微信里对领导解释,“我一直都非常尊重您,我说的和您说的不是一回事。”但几天后,李女士还是被迫离职了。关于离职后的工资结算和赔偿金问题,李女士提出了仲裁申请,而该单位表示不服,并将李女士告上了法庭。像李女士这样“因言获罪”的上班族并非个例。
勿在社交平台踩法律红线
微信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据前程无忧日前对2573名上班族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被要求加入部门、项目或客户的社交群,近六成因未及时在群中作出回应而受过指责,被认为对工作缺乏关注。调查发现,近三成上班族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为4至8小时,几乎与工作时间相当。
面对“人艰不拆”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今后还能在朋友圈里愉快地吐槽吗?人力主管会不会拿着朋友圈截图炒员工鱿鱼呢?对此,人力资源专家表示,目前,很多单位的规章制度当中,并没有把“员工在上班期间,在朋友圈发布信息,对单位产生不利影响”列入“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中,因此,员工行为是否算“严重违反”规章制度,需要结合实际评判。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近一两年来,因为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信息发布而引发的案件不在少数。虽然是社交平台,仍需保持文明和理性,三思而后行,否则,一旦逾越法律的红线,自己将难辞其咎。
举报电话:15336715159 举报邮箱:qzjbzx2021@163.com
建议使用1366*768分辨率/IE9.0或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