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浙江这117所学校在推广作揖礼!今后还握不握手了?

浙江这117所学校在推广作揖礼!今后还握不握手了?

发布时间:2020-04-24 15:37 分享到:

4月21日,这件事火了:衢州市衢江区的学校复课后,教起了学生怎么行作揖礼,而且已经在全区117所学校、幼儿园全面推广。

在微博平台上,光“#浙江衢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这个话题,才出现4个多小时,阅读就超过1亿次。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学校里推广作揖礼,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已阅君今天要来聊聊这事。

它,不是为了博眼球

“学校提倡作揖礼,是不是为了博眼球?”消息一传出,马上就有网友这么怀疑。

已阅君专门搜了一下后发现:从2016年起,衢州就已经在提倡作揖礼。

比如说,2018年7月,衢州市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城市品牌中,就有这么三样:城市品牌标识“作揖礼”、城市吉祥物“快乐小鹿”、城市卡通形象“南孔爷爷”。

2018年7月衢州市正式向社会发布城市品牌,自左往右分别是:城市品牌标识“作揖礼”、城市吉祥物“快乐小鹿”、城市卡通形象“南孔爷爷”。

同年颁布的《衢州有礼市民公约》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号召全体市民“笑迎宾朋,作揖问好”。

从这里不难看出:作揖是早就在提倡的事。

今年1月,衢州市委宣传部又再次向全体市民倡议:推广作揖礼,减少身体接触,有利于防止病毒传播,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为此,倡导在日常生活和公务活动中推广使用作揖礼。

还具体提出了四项倡议:

一、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不握手、不拥抱,改行作揖礼。

二、 在各类公务活动中以作揖礼代替见面握手,在活动场合以行作揖礼代替鞠躬行礼。

三、 在全市中小学校课前礼仪中全面推广使用作揖礼。

四、 在全市酒店、商场、银行等各大服务业中以作揖礼代替鞠躬行礼。

之后,衢州市还有其他部门在提倡。比如说3月2日,衢州市委统战部召开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在全市统一战线中开展专项行动,提倡”行作揖礼、使用公筷、不乱吐痰”。

从中不难看出:这,不是孤立事件,更不是为了博眼球。

这件事引发关注,背后有原因

浙江衢江117所学校推作揖礼,为什么会引起社会这么大的关注?

因为有争论:有人觉得这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可有人说,作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但如果不戴着有色眼镜,放在疫情这种背景下,就会发现:握手这种行礼方式,因为伴随着身体接触,可能导致传染。

不妨回想一下:现在到大街上,就算有人肯和别人握手,握了之后他如果不赶快洗手,心里只怕会隐隐发毛。

现代科学的研究数据,只怕会更让人心里发毛:人的手部尤其是手掌的汗腺最为发达,一双未清洗的手上含有80万个病菌,一克指甲垢里隐藏有38亿个病菌,平均每只手上携带150种病菌,握手是传播流感、感冒和传染性肠胃疾病等的主要媒介。

之前,为了避免传播疾病,早有人建议见面不要握手,只不过人们认为理由还不够充分而已。

这次疫情,恐怕让见面继续握手的理由又少了一分。

从防疫的角度来看,作揖这种传统的中国见面礼节,反而比握手更卫生、更科学。

衢江117所学校推广作揖礼这事,今天所以大热,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它正好“撞”上了不少人不再想与人握手的这股情绪。

将来要是不握手了,你准备怎么行礼?

这几个月,对假如今后不握手,该用哪种行礼方式来替代,已经有了很多种方案。

变动最少的,是“改良版”的握手,见之于英国。

人们见面时,不再摘下手套,直接握手。

时时刻刻要戴个手套,挺麻烦的。

剩下的,就全是替代方案了。

碰脚算比较激进的方式。前段时间,视频和社交媒体上出现伊朗三名男子碰脚致意,网友纷纷转发,之后黎巴嫩、中国国内也传出类似视频。

运动量很大。

所以这种行礼方式,至今还只“活”在社交媒体中。

用得比较多的,是“碰肘礼”。

中国医疗专家组一行6人抵达塞尔维亚,欢迎仪式上出现了这种行礼方式。

前段时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州长彼得·里基茨也倡议用碰肘代替传统的握手礼。他还亲自做了示范,用这种方式与当地结束隔离的人们打招呼。

还有一种,是“合十礼”。

很多中国人平时也常用。

在国外,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建议国民:可用“合十礼”相互问候,因为无需肢体接触。

有人建议见面不握手,以后大家就拍背算了,比如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卫生部长布拉德·哈扎德。

也有人说,微笑挥手致意,其实也挺好的。

还有人走“极简风”,说大家见面,口头问候一句,或者什么都不干,干脆对看一眼就行了。

再加上作揖礼,将来你准备用哪一种呢?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黄宏| 责编:汪杰菲

机构简介|网友建议|在线评论|一键举报|举报查询|

举报电话:18067884673    举报邮箱:qzjbzx2021@163.com

  备案:浙ICP备16024883号

建议使用1366*768分辨率/IE9.0或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