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要闻
  3. 多位明星个人信息遭非法曝光 保护隐私数据安全不能只靠“自卫”

多位明星个人信息遭非法曝光 保护隐私数据安全不能只靠“自卫”

发布时间:2023-06-13 14:36 分享到:

导语

近期,张馨予、赵露思、王一博等多位明星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曝光一事引发各界关注。其中部分明星因在网络上对虐猫事件发声遭到报复,个人身份证、手机号码、社保卡等隐私信息遭到非法窃取和泄露。

尊重生命、反对虐待动物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以人肉搜索和个人信息威胁的方式曝光反对虐猫者的个人信息,是对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双重挑衅。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同样享有作为公民的隐私权,这一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关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早已在《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得到详尽规定。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和公司都不可避免要在互联网上存储大量数据,其中不少涉及个人隐私或单位机密。因此,隐私数据安全保护亟待加强。

网络隐私安全面临着数据泄露威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面临着让渡部分个人隐私的风险。有人评价说“网络时代没有绝对的个人隐私”。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每一个用户在便利使用互联网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留下相关使用痕迹,海量网络数据背后蕴藏着愈发精准化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如实施精准诈骗、擅自刷卡转账等,对个人财产安全等构成极大威胁。

近年来,国家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和逐渐细化,2022年国家级攻防演练中更是新增了对于数据泄漏的攻防点,说明信息安全保护,逐步从监管法规,落实到具体的攻防实战中来。根据《2023年Q1数据资产泄露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发生近1000起数据泄露事件,涉及1204家企业、38个行业,黑产的数据交易主要集中在更加隐蔽和便利的匿名社交平台。

图: 数据泄露事件监控渠道占比

从行业分布来看,2022年捕获的信息泄露事件中,占比较大的是金融行业、物流行业、电商行业。金融行业因涉及大量高价值用户数据,且靠近交易环节,成为了黑产攻击的主要对象。金融行业的数据泄露事件主要体现在借贷、银行、证券、保险等企业的客户信息倒卖,通常被下游黑产团伙用于精准营销及诈骗。伴随线上购物的火热发展,产生了海量购物订单及物流信息,这些购物订单及物流信息由于暴露面较大,逐渐成为了黑产团伙的重点目标,同样被用于非法途径。

图: 数据泄露事件行业分布

保护个人网络隐私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是全球规模最大、应用渗透最强的数字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于保护网络空间隐私安全的的应对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网络隐私权法律法规。我国目前既定的法律法规中,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的具体条款共有56条,这些条款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一方面是参照上位法间接地保护网络隐私权。另一方面是通过“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保护公民隐私”等明示性表述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给予直接保护。在近20年的进程中,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规范日渐丰茂,网络安全法、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刑法修正案九、民法典等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相应规定,及时回应了国家、社会、个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切。

二是企业应规范运营,保障用户隐私数据。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和应用高速发展,互联网企业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跨境数据流动、用户数据泄露等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一些互联网企业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方面发生的问题屡见不鲜,多家互联网企业如BOSS直聘等接受网络安全审查,数据安全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因此企业要有前瞻性,调整自己的经营、运维和治理理念,并重视企业运营中的数据合规问题。

三是公民应该加强保护网络隐私的意识。2015年中央网信办发布《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指出,66.98%的网民认为“本人保护不当,自我保护意识太差”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主要原因。进入大数据时代,用户一旦接入网络都留下痕迹,使平台能够精准化掌握到每个被“量化”的用户数据,数据的价值逐渐高于平台的价值。因此网民在进行互联网活动时应谨慎发布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警惕网络钓鱼链接,并在发现自己的隐私被泄露时,应该及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网络上绝对的“隐私”是不存在的,只要人们接入互联网服务,就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保护个人网络隐私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网络隐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dyneQzSoeMjTd6rJ8LR1w)

机构简介|网友建议|在线评论|一键举报|举报查询|

举报电话:15336715159    举报邮箱:qzjbzx2021@163.com

  备案:浙ICP备16024883号

建议使用1366*768分辨率/IE9.0或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